本文目录一览:
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与代谢
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%。总的分布情况为:华中、华南、华北产毒株多,产毒量也大;东北、西北地区较少。
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,肾脏、脾脏和肾上腺也会有所分布,一般不会存在于肌肉中。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,一般不在体内积蓄。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、尿、粪等将大部分排出。
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,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BGGM1和M2等类型。
黄曲霉素B丨与B2有什么区别?
黄曲霉毒素(AFT)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。其衍生物有约20种,分别命名为BBGGMMGM、PQ毒醇等。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,致癌性最强。
黄曲霉毒素 分为 B1 B2 G1 G2 M1 M2等 其中毒性最大最强的是B1 一般的企业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居多。
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,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BGGM1和M2等类型。
黄曲毒素(aflatoxin)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学物质,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,如大米、豆类、花生等,有很强的致癌作用。加热至280℃以上才开始分解,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。
黄曲霉素b1有色有味吗
黄曲霉毒素是无色无味的,而肉眼所见到的黄曲霉菌呈黄绿色。另,黄曲霉毒素(AFT)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,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。
我试过粗提纯的B1会有一股花生和大豆遗留下来的土腥味(因为B1不溶于水,按理说是没有任何味道的),它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比如各种植物油动物油的脂肪酸酯,而这些溶剂油的味道一遮掩比B1都大得多更是没感觉了。
首先是闻味道,能闻到明显的霉味。其次,由于生霉大米和微生物的强烈呼吸,局部水分凝结,会有“出汗”反应,米粒潮湿、易结块;黏附糠粉或米粒上未碾尽的糠皮浮起,胚芽处会变色发黄。
黄曲霉素的味道是苦涩的。1960年首次于英国伦敦郊区“火鸡X病”(当时不清楚病因,故以此命名)的发生导致了AF(黄曲霉毒素)的发现。
高纯度b1为无色针状结晶,低纯度b1为黄色粉末或结晶(据说味道很苦,对不起我没有胆量舔尝,但是若是平时吃到的久置坚果有苦味要马上催吐的)。低浓度的b1可以微溶于水,在常温下呈现淡黄色外观,溶解度0.88g/100ml。
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比较麻烦,过去的薄层层析法光制作层析板就需要两天。但大米越陈旧越容易带黄曲霉毒素,目前公认的黄粒米也即是黄颜色的大米是带黄曲霉毒素的载体之一。所以要吃新的没异味、没黄粒米或黄粒米少的大米。
稻谷黄曲霉毒素b1标准
国家法规规定饲料中这种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。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,由约20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,其中以BBGG2及M1最为重要。敏感性:猪牛鸭鹅鸡。
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前提下,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质量要求,包括色泽、气味、口味、杂质、纯度、不完善粒等项目,具体指标有固形物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直链淀粉、胶稠度、黄粒米、砂砾、黄曲霉毒素B1等。
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,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。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,经常在玉米,花生,棉花种子,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。
国标规定花生仁中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
1、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,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。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,经常在玉米,花生,棉花种子,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。
2、如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如下:玉米、花生仁、花生油不得超过20μg/kg;大米、其它食用油不得超过10μg/kg;其它粮食、豆类、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μg/kg;婴幼儿奶粉及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。
3、国家法规规定饲料中这种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。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,由约20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,其中以BBGG2及M1最为重要。敏感性:猪牛鸭鹅鸡。
4、我之前进口过,看到的商检局出具的检验检疫证明基本包含黄曲霉素B1含量,抽检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项目,一般花生、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为≤20%,这也是比较容易超标的检测项目。
评论